上一期已了解相关皮肤并发症常见的几种类型,本期内容将给大家分享如何去预防与处理皮肤并发症。
一、皮肤并发症的科学预防:从源头降低风险
预防是减少皮肤并发症的最有效措施,需从操作规范、耗材选择、皮肤护理为主要方面,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及积极的血糖管理,并将这些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长期坚持的健康管理习惯,才能从源头有效降低皮肤并发症的风险。
(一)规范操作流程:
1.穿刺部位的选择与轮换
合理选择输注部位: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优先选择腹部(脐周 2cm 以外区域),其次为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尽量选择皮肤褶皱不多的平坦区域,避免选择瘢痕、褶皱、妊娠纹、关节活动处及皮肤破损部位。
建立“部位轮换表”:将注射部位划分为 4 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手臂、大腿、臀部),每次穿刺选择不同象限,同一象限内两次穿刺间距需>1cm,避免长期在同一区域反复穿刺(可降低脂肪增生发生率 80% 以上)。
2.严格遵循操作步骤
无菌操作:操作前清洁双手,使用75% 酒精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由内向外擦拭,消毒两遍,消毒面积大于敷贴面积,范围≥5cm,待酒精完全挥发(约 30 秒)后再进行穿刺(皮肤易过敏或感染患者需更严格遵循操作)。
穿刺手法:手持输注器与皮肤呈 90°或 45°角(根据患者的体型、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厚度以及针头的长度,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角度),快速进针,减少皮肤牵拉。捏皮时应该使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一起提起皮肤,注意力度不得过大,不能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否则可导致皮肤发白或疼痛。
敷贴固定:粘贴方向正确,与皮肤接触部位平整,避免缝隙皱褶。额外加固的敷贴禁止使用张力性敷贴固定法,避免压力过大,引起注射局部皮肤问题的产生,同时需要警惕额外敷贴带来的胶布过敏。
(二)个性化耗材选择:
1.材质筛选:根据患者皮肤评估结果进行个性化选择,考虑不同敷贴的抑菌性、防水性、透气性以及材质是否过敏等因素。对黏贴胶过敏者,可更换为低敏丙烯酸黏贴胶,或在黏贴前涂抹皮肤保护剂(如3M 皮肤保护膜)。
2. 导管选择:优先选择钢针,钢针过敏或对异物感强烈的患者可以选择软针。皮下脂肪较薄的人群,如儿童、后期怀孕的孕妇和体型偏瘦的成人,选择针长≤6mm;皮下脂肪适中或较厚的人群,如成人、较肥胖的儿童等,选择针长>6mm。
3.耗材更换:管路属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耗材,需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按时更换,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48~72 h,禁止重复使用,以防减少组织刺激,降低感染的风险。
(三)日常皮肤护理:
1.清洁与保湿:每日用温水清洁穿刺部位周围皮肤(避开针眼处),避免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清洁用品;清洁后涂抹温和的保湿乳(如凡士林等),尤其在干燥季节,可减少皮肤脱屑与瘙痒。
2.避免搔抓:若穿刺部位瘙痒,可轻轻抚摸、拍打或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禁止搔抓,防止皮肤破损造成感染。
3.定期检查:每日至少2次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皮疹、硬结等异常。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注射部位并根据情况进行对症处理,避免并发症加重。
二、皮肤并发症的规范管理:分类型精准干预
并发症的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是关键。一旦出现皮肤并发症,需根据类型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避免延误治疗。但在使用一些药物治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皮肤科医师,并务必遵循产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1. 过敏反应的处理:
大部分患者的过敏,过敏原主要由胶贴的粘合剂中某些化学成分引起(如丙烯酸脂类、橡胶类等物质),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如红斑、丘疹、水泡、瘙痒感等),需更换穿刺部位,过敏部位进行对症处理,避免再次刺激受损皮肤加重过敏症状。
对于过敏体质者,在粘贴前,可以使用皮肤保护膜或隔离剂(如液体敷料喷雾),以保护皮肤免受粘合剂的直接接触与刺激;或将导管耗材本身自带的胶贴面积进行裁小,保留针头处小范围面积,用水胶体敷料裁剪适当大小替代自带胶贴。
对于接触性皮炎局部瘙痒的未缓解者,可局部短期使用激素类软膏外用治疗(如氢化可的松乳膏、艾洛松等),涂抹时避开针眼处,每日 2 次,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
过敏症状加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帮助缓解瘙痒和红肿等过敏症状。以上情况都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极度严重者及时就医或改用每日胰岛素笔注射,待皮肤完全愈合后再恢复泵治疗。
2.感染的治疗:
如果穿刺部位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需及时控制,防止感染扩散:
轻度感染需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在局部感染部位使用碘伏消毒待干后,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每日 2~3 次,保持局部干燥。
若 2~3 天内红肿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给予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脓肿形成时需切开引流。注意切勿自行挤压脓肿,以免导致细菌扩散,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3.皮肤溃疡的处理:
对于合并神经病变的患者,皮肤溃疡愈合难度较大,需联合内分泌科、皮肤科、伤口护理科制定方案:
轻度溃疡:每日皮肤消毒后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待干后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由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和辅料组成,可促进皮肤细胞增殖和修复,增加皮肤保水能力,但婴幼儿患者谨慎使用),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创面湿润。
重度溃疡:若合并感染,需使用含银离子的抗菌敷料,同时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延缓愈合),必要时进行高压氧治疗,促进创面修复。
4.脂肪增生/萎缩的处理:
脂肪增生: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腹壁,避免在增生部位继续穿刺,选择其他正常区域,增生部位可每日热敷 15 分钟或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通常 6~12 个月后增生组织可逐渐消退。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可预防皮下脂肪增生、减轻炎症和促进瘀血吸收,每日 2 次,连续使用 1~2 周。也可以尝试土豆片外敷的土方法。
脂肪萎缩: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关键在于早期预防,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酒精消毒皮肤后充分待干,避免针头带酒精刺激皮下组织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脂肪萎缩。已形成的萎缩区域需长期避免穿刺,可涂抹维生素 E 乳膏,辅助改善皮肤弹性。
5.瘢痕和色素的处理:
生理性瘢痕一般无须过多干预。局部凹陷性瘢痕可用洋葱提取物治疗,局部增生性瘢痕可外用硅酮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色素沉着可能与自身皮肤修复有关。
两者均可联合光电治疗,如脉冲染料激光、点阵激光、调Q激光、强脉冲光等进行治疗和管理,临床中瘢痕和色素沉着仅存在皮肤美观度的视觉影响,其他危害尚未明确。
6.疤痕管理:
定期按摩疤痕区域,改善组织弹性;可辅助使用去疤痕硅胶贴片,有助于软化和平滑疤痕组织;避免在疤痕区域穿刺,可能会影响胰岛素吸收和血糖测量。
日常具体操作步骤示范:
操作护理:操作前清洁双手,用酒精消毒穿刺部位2遍,范围>5cm,酒精待干后,喷液体敷料2下待干,易过敏患者可将提前裁剪好的水胶体敷料大小替代自身导管胶贴,进行穿刺,平整粘贴。
取下后护理:顺着毛发生长方向移除胶贴,必要时可使用医用除胶剂,针眼处使用碘伏/酒精消毒2遍待干后,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预防皮下脂肪增生、减轻炎症和促进瘀血吸收)/芦荟胶(有保湿、抗炎和修复功能),待药物吸收,将裁剪好的手指大小的水胶体敷料贴在针眼处,有助于促进伤口修复愈合、减少瘢痕和脂肪增生,1~2天取下即可。
总结:
胰岛素泵相关皮肤并发症并非“不可避免”,通过“规范操作 + 个性化耗材选择 + 日常皮肤护理” 的三级预防体系,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一旦出现并发症,不要自行停止胰岛素泵治疗,需寻求专业指导,根据类型精准干预,避免病情加重。良好的皮肤护理是成功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您投入时间和精力。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其中部分内容参考于中华糖尿病杂志《儿童1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相关性皮肤并发症预防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在使用一些药物和皮肤保护产品治疗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皮肤科医师,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并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良后果。若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