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胰岛素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胰岛素泵已成为实现精细化血糖控制的重要工具。胰岛素泵因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然而,使用胰岛素泵带来的相关皮肤并发症问题也不容忽视,胰岛素泵通过皮下埋置的输注导管持续给药,皮肤作为直接接触部位,易引发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的并发症等问题,严重的皮肤问题可能影响胰岛素吸收动力学,导致血糖不稳定,降低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
这一期内容是关于相关皮肤并发症的有哪些类型?以及该如何自我管理。
一、胰岛素泵治疗相关皮肤并发症的常见类型
1.接触性皮炎:
最常见的皮肤并发症,其特征是红斑、丘疹、水泡,甚至大疱,伴剧烈瘙痒,发生率约为15%~20%。急性期表现为发红、干燥、脱屑、红斑、水疱、溃疡、疼痛、烧灼感、瘙痒;长期反复接触可导致局部皮肤慢性化,表现为皮肤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更为常见,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到具有刺激性的物质后,直接对皮肤产生的非免疫性炎症反应。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皮肤接触到过敏原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由 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过敏原主要来自粘合剂中的化学成分,如丙烯酸酯类物质、橡胶等引起。
2.注射局部皮肤感染:
最常见的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水肿、发热、硬化、疼痛、化脓和破溃,主要病因可能与定植在皮肤表皮的微生物有关,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发生率约为 2%~10%。
因胰岛素泵需将针头埋入皮下,若操作过程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如消毒面积小于3cm范围、酒精未完全挥发即穿刺),或长期不更换输注部位(更换时间超过3天),导致细菌易侵入,引起局部毛囊炎、蜂窝织炎,严重时可发展为脓肿甚至全身感染。
3.脂肪增生:
长期在同一部位输注胰岛素,胰岛素对局部脂肪组织的刺激可导致脂肪细胞出现增厚、肿胀的病变,临床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皮下结节或肿块,触之质韧,橡皮样、缺乏弹性,可伴或不伴色素沉着,是皮下胰岛素治疗最常见的局部反应。
在脂肪增生区域,脂肪细胞呈现出显著的肥大现象,其体积增大至正常皮下区域脂肪细胞的2倍,且细胞内包含多个较小的脂滴。反复在脂肪增生区域输注会导致胰岛素吸收效率不一致,还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4.脂肪萎缩:
指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组织萎缩,临床表现为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组织明显凹陷和可触及的萎缩。其病理生理机制并不明确,研究显示可能涉及机体对胰岛素或注射溶液中的辅料产生免疫炎症反应。
5.瘢痕形成:
每次针头刺穿皮肤都会引起免疫系统的轻微反应,可能导致瘢痕形成。根据形态可分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萎缩性瘢痕,其早期(未成熟期)表现为发红、弹性差并伴瘙痒或疼痛,而成熟期则厚度稳定、颜色接近周围皮肤且质地变软。
6.色素沉着:
表现为局部注射部位的黑褐色斑片。发病机制可能在于炎症反应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皮肤中的巯基减少,从而解除或部分解除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其活性增加而引起局部色素加深。胰岛素泵长期固定在一个部位后色素沉着的发生率约为38.1%~ 39.1%
二、患者教育:自我管理是关键
1.每日检查:每日检查穿刺点,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变化(如红、肿、痛等)。
2.记录皮肤反应:记录每次皮肤反应的情况、持续时间和处理措施,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应急准备:随身携带速效胰岛素笔作为备用,遇到泵故障或持续高血糖时立即使用。
4.寻求支持:咨询胰岛素泵老师或加入患者支持团体,分享经验,减轻心理负担。
注:本文内容参考于“中华医学会——《儿童1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相关性皮肤并发症预防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