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人工胰腺”,能精准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帮助糖友们实现了更平稳的血糖控制。
但在使用过程中,许多糖友都曾发现胰岛素泵导管或储药器内出现许多小气泡的身影。这些小气泡并不是“无害的小瑕疵”,而是可能带来剂量误差、血糖失衡甚至会引起急性并发症的隐患。面对这个隐形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处理呢?
一、输注导管内的小气泡有什么危害呢?
微量的气体进入体内,对人体并无危险(因为针头埋置是在皮下脂肪组织内,不是血管内)。但它会影响胰岛素泵输注胰岛素的准确性,并可能会导致阻塞导管的风险,最终引起血糖显著升高。以下是影响危害:
1. 胰岛素输注减少:气泡会占据导管内空间,直接导致胰岛素实际输注量减少。实验数据显示,若存在5厘米长的气泡,则相当于少输注约0.5个单位的胰岛素。
2. 导管阻塞风险:微小气泡易聚集在导管接头、分离器等狭窄部位,形成“气栓”,尤其是当胰岛素泵夜间基础率运行极低时(如每小时0.01~0.5单位),长期气泡堵塞会引起泵的阻塞报警,也有可能延迟数小时才启动,造成夜间血糖升高。
3. 剂量误差累积:持续存在的小气泡会导致全天基础率输注不均衡,可能会表现为空腹血糖莫名升高或餐后血糖波动加剧。
二、引起气泡产生的常见诱因
1.温度变化是“头号元凶”
热胀冷缩效应:
白天泵贴身佩戴(约37℃),而夜间却将泵远离身体放置床边(可能低至25℃)。当胰岛素泵所处环境温度变化幅度过大时,胰岛素热胀冷缩效应就开始“作祟”。
温度大幅下降时,储药器内药液收缩形成负压,便可能从活塞边缘吸入空气形成气泡。尤其在冬季,室内外温差大,气泡产生的风险更高。
冷藏胰岛素未复温:
刚从冰箱取出的胰岛素温度通常在2~8℃,低于室内温度(≥16~25℃),若直接将未复温的药物抽入储药器内,装入泵中使用,当胰岛素随体温升高至30℃左右时,原来溶解在药液中的气体便会变成很多微小气泡出现在溶液中、黏附在储药器内壁,并可能进入导管。
2.操作不当埋下隐患
抽药排气操作不规范:
→直接强力推拉储药器活塞进行抽药,导致负压过强气体随着活塞进入。
→储药器前端接口和针头未拧紧,抽药时导致气体随着胰岛素进入储药器内。
→抽药时储药器的针头未完全浸入药液,当抽吸过程中药瓶内液面逐渐下降,针头未及时随着移动,使针头露出液面而吸入空气。
→排气时储药器未垂直向上,以及抽取完药液后未轻敲储药器外壁,使储药器底部的微量小气泡上升至顶部,导致储药器里的空气未完全排出。
使用操作不规范:
→ 储药器与导管接头未拧紧(常见于卢氏接口泵型),如果在装药时没拧紧或在使用中松动,空气就会通过缝隙进入。
→ 未使用手动/电动计量尺精确校准螺旋杆,使螺旋杆与泵舱内马达连接处的复位不精准,导致偏差或倾斜产生气泡。
→ 未在规范时间内更换管路耗材并进行重复使用,导致破坏管路的密封性而使空气进入。
3.耗材特性与设计缺陷
储药器润滑不足:
新开封的储药器未先将活塞上下来回推拉,使其完全润滑贴合。密封圈过干或新储药器内壁硅油分布不均,导致活塞移动中可能因摩擦产生微渗漏,让空气有机可乘。
可分离导管风险:
洗澡时分离导管如果分离时间过长或重新连接时未排气,再连接时空气就会趁机从接口针隙渗入,进入导管内。分离器内针头进入空气或胰岛素溶液结晶也是常见问题。
三、如何避免气泡产生?
1. 温度管理双保险
胰岛素复温:提前2~4小时从冰箱取出胰岛素药瓶进行复温。夏季放置室温下,冬季则放在贴身口袋复温2小时左右。
泵位置恒定:避免白天贴身、晚上放床边的做法,尽量保持胰岛素泵所处环境温度稳定。可在夜间时将泵裹在薄布内放床边,减小体温与环境温差。(如寒冬从室外进入暖气房后,勿立即贴肤佩戴。)
2. 规范操作每一步
抽药技巧:拧紧储药器顶端针头,使胰岛素瓶口朝下,储药器针尖向上,抽药全程保持针头在液面下,随着液面下降缓慢外拔针头,可使用棉签轻顶胰岛素药瓶的底部。
排气要领:轻弹储药器外壁,使附着在储药器内壁的气泡聚集顶部,保持储药器垂直向上,缓慢推动活塞使空气完全排出。
3. 耗材使用有讲究
储药器使用:
新开封的储药器需要在抽药前将活塞上下来回推拉3~4次,使储药器内壁和活塞的密封圈完全润滑贴合。。注意要平行推拉,避免摇柄弯曲导致密封圈损坏。若储药器内气泡,需拔下针头,重新排气操作,并更换输注部位。
可分离式导管使用:
长时间分离后可能会进气,或者胰岛素结晶。建议洗澡时分离导管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30分钟),重新连接前必须先排气。若气泡在分离器靠近泵的一侧,可以分开导管直接排出气泡。导管连接后1~2小时记得测血糖。如果血糖升高一定排查导管是否堵塞。
管路定期更换及检查:
建议使用原装配套耗材,并且耗材不重复使用,管路每3天更换一次,避免因密封性下降导致空气进入。同时每次更换胰岛素或者导管时,仔细检查所有连接处部位是否拧紧,储药器在泵仓内是否放置平正,避免因位置偏移导致密封不严。
四、紧急处理:发现气泡后的科学应对
即使预防到位,偶尔还是可能出现气泡。这时可根据气泡的大小及数量采取以下措施:
1. 微量气泡(<1厘米):
→ 将泵垂直固定,导管针头端朝上,用手指轻弹导管引导气泡上浮至针端,通过泵注入1~2单位追加量排出气体。如仍不能推出气体则需更换一根新导管。
2.成串气泡(1~3厘米):
→ 估算气泡长度(1厘米≈0.2单位胰岛素),手动追加1~2单位胰岛素,将空气直接打到皮下,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确认无异常升高。
3.大气泡群或阻塞报警:
→ 切勿反复追加胰岛素!可能因阻力过大导致驱动马达空转。建议更换整套管路,并检查储药器剩余药量。
小贴士:处理气泡后2小时内必须监测血糖。若血糖持续上升且追加胰岛素后针头无药液渗出,需立即更换导管。如果频繁出现气泡问题,建议记录发生的时间、环境条件和具体现象,及时咨询胰岛素泵专业技术人员,排查是否存在设备问题或需要调整操作流程。
总结:
胰岛素泵治疗是精细活儿,每一个小气泡都可能成为控糖路上的绊脚石。掌握这些防泡技巧,定期检查管路,规范操作每一步,才能让胰岛素泵发挥最佳控糖效果,守护您的血糖平稳!